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,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,淮北市濉溪县濉溪镇通过强化党建引领“主轴”、优化为民服务“主线”、深化多元共治“主场”,激活了基层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。
党建领航,筑牢基层治理“主心骨”
织密组织体系,延伸“红色触角”。“镇党委—村(社区)党总支—网格党支部—楼栋(院落)党小组—党员中心户”的五级联动组织体系,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、无死角。把全镇28个村(社区)科学划分163个综合网格,每个网格设立党支部,由专职网格员任书记;292名网格员联动236户“党员中心户”,实现组织触角100%延伸至居民家门口。
深化区域联动,凝聚“共建合力”。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,按照“组织共建、资源共享、事务共商、公益共办、难题共解”原则,联动辖区内市县单位、学校、驻地企业党组织等,建立“资源—需求—项目”三张清单,推动成员单位69名党员认领服务项目,实现“重要力量往基层靠、重要资源往基层投、重点服务在基层办”。
激活党员先锋,释放“模范动能”。结合“红色串门、暖心敲门”,开展党员“亮身份、亮承诺、亮行动”活动,设立党员先锋岗、划分党员责任区,开展“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”,组建“政策宣讲、法律援助、矛盾调解”等党员志愿服务队,积极回应群众急难愁盼,确保事事有人管、件件有落实。
服务升级,畅通便民惠民“暖心桥”
智慧赋能,打造“云端服务”新体验。创新打造“濉时e办”智治平台,全面梳理“六办四中心”核心业务,将12345热线办理、小区物业管理、基层应急管理等相关事项全部纳入“濉时e办”平台管理,实现“一屏览全域”“一图知风险”“一体强统筹”,构建了“上报、受理、分拨、处置、反馈、办结、评价”七步闭环处置流程,推动基层治理向精细化、智能化发展。
精准对接,构建“全时响应”新机制。打破传统党群服务中心“一人一岗一业务”模式,通过“三去一改”(去行政化、去办公化、去形式化和亲民化改造),建设“一岗通办”服务台,定期开展网格员综合业务能力培训,使其成为“百事通办”的全能型人才,其余社区工作者全部下沉网格,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主题党日活动,实现“群众少跑腿、干部多跑路”。
多元供给,拓展“品质生活”新空间。以“党建引领、服务居民、打造特色、构建和谐”为思路,根据“办公面积最小化、服务功能最大化”原则进行设计布局,盘活利用闲置空间,高标准建设网格服务驿站,吸纳居民、教师、大学生等志愿服务力量,提供少儿托管、心理咨询、公益讲座等专业化、个性化的服务项目,打造居民“愿意来、留得住”的温馨家园。
和谐共建,激发多元参与“内生力”
居民议事,唱响“自治强音”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依托“群言亭”“老石榴树下议事”等阵地,健全居民议事制度,培育孵化群团组织和社区自组织队伍,围绕小区公共事务管理、公共资金使用等热点难点问题,定期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,实现“居民事居民议、难办事大家议”,不断增强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。
调解前移,筑牢“首道防线”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深化“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”,打造“老支书说事室”“濉时来小院”等特色党建品牌,挖掘关工委五老、离退老支书、乡贤等资源,建立“网格员+调解员+法律顾问”联动机制,对排查发现的邻里矛盾、婆媳关系、小区治理等问题,第一时间介入,就地化解。
协同共治,汇聚“八方能量”。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,激励更多居民参与基层治理,成立书法、绘画、舞蹈等文化志愿服务队伍,开展“书香阅读”“邻里互助”“家庭教育”等专业化、多元化活动;推进社区、业委会、物业公司“三驾马车”同频共振,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,以办公前移方式收集解决居民诉求,形成了“社区搭台、多元唱戏、群众受益”的生动局面。
刘森
同创优配-10倍杠杆炒股-股票杠杆配资-配资门户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